我第一次接觸Avantgarde是在早年聽DUO系列,那種極高效率、超強瞬態(tài)動態(tài)的感覺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。但坦白說,那種超大號角系統(tǒng)在城市居家空間里并不實用,體積太大、擺位要求也高,讓人又愛又怕。
直到我遇到Colibri“蜂鳥系列”——一對看起來像是“桌面級”的小喇叭,體積只有一般落地喇叭的一半,重量輕得夸張,但搭配C18超低音組成2.1系統(tǒng)后,竟然能重現(xiàn)Avantgarde一貫的速度與能量,而且不吃空間、不吃搭配,這是我過去完全沒想象到的組合方式。
重要特點:
Avantgarde Colibri C2
Avantgarde Colibri C18
器材規(guī)格:
Avantgarde Colibri C2
Avantgarde Colibri C18
Colibri 這個系列的命名源自南美一種只有2公克的紫耳蜂鳥(Colibri delphinae),每秒振翅80次,能懸停、倒飛,象征著極致的輕量與速度。
Colibri C2 的中高音單體采用 1.5 吋振膜,運動質量僅 2.2g,配上直徑 350mm 的圓形號角,再用上自家 Ultra Light(UL)極輕量化設計,等于是將“快速反應”做到極致。低音部分使用 6.5 吋單體、運動質量僅 12.5g,同樣搭配了 1800 cm 的低音號角葉片結構,輸出比傳統(tǒng)10吋低音更快,線條感更強。
其實早在去年的上海某個音響展上就聽過它的表現(xiàn)了,但是直到今年在北京的展會上,筆者仔細聽了一下,可能是展房的原因,在這里試聽Colibri的C18和C2,特別有感覺。
傳統(tǒng)三音路喇叭,一般是300Hz以下交由大口徑低音負責,中音再負責300Hz~5kHz,高音做高頻補償。但Colibri C2直接舍棄60Hz以下的頻段,主機只負責65Hz以上的內容,將真正的深低頻任務交給C18來處理。
這讓C2不再需要用上大體積單體,從而可以選擇質量更輕、響應更快的設計,搭配強磁系統(tǒng)(低音為23,500 Gauss磁通量),保持速度與解析能力的同時,依舊能撐得起中低頻段。
而在中高音部分,C2 的號角單體從 700Hz 延伸至 19kHz,靈敏度高達 103dB,頻率交接點設置為 70Hz 與 700Hz,這種寬頻覆蓋在同體積喇叭中極為罕見。整體系統(tǒng)效率為 98dB,最大聲壓輸出達到 117dB,在播放如交響樂或電音時,不只密度高,速度感也遠勝傳統(tǒng)兩音路書架箱。
C18 是 Colibri 系列的專屬超低音,配置一顆 18 吋長沖程單體(±10mm),搭配 150mm 大音圈,驅動功率高達 1200W RMS/1500W 峰值,頻率響應可低至 18Hz,單從數(shù)據(jù)看已經(jīng)非常強大。
但讓我最驚訝的是它的尺寸——深度只有 28cm,這在18吋低音里幾乎前所未見。配上薄型箱體結構,不占空間、靠墻也能擺,加上人耳對100Hz以下頻段定位能力本就有限,擺位上可調性極高。
更重要的是內建DSP,包含 GAIN、LPF、SUBSONIC、LIMITER、HF OUT 等六組可調參數(shù),還有多段EQ可校正房間缺陷。這個設計對比我過去玩某些傳統(tǒng)超低音要外接控制器、還得跑步線設置的情況,簡直就是“為現(xiàn)實空間而生”的低頻解決方案。
Colibri Control 是專為這套音響做的控制平臺,主要用于精細調整功放模塊或有源系統(tǒng)的聲音表現(xiàn)。它不像傳統(tǒng)設定界面只是調參數(shù),而是深入聲學、頻率響應與保護機制,適用于實際系統(tǒng)校聲。整個軟件核心共包含六大功能:GAIN、LPF、SUBSONIC、EQ、LIMITER、HF OUT。
這次我聽的是 C2 搭配兩只 C18 的 2.1 系統(tǒng),C18 放在主喇叭后方靠墻。這種配置與傳統(tǒng)三音路或落地喇叭不同,它的聲音分布感非常自然,不會有低頻過度集中的轟頭感,反而在播放低頻線條強烈的曲子(例如 Hans Zimmer 的電影配樂或 Bill Evans Trio 的低音提琴)時表現(xiàn)出一種“帶速度感的深沉”。
而且這套系統(tǒng)的組合方式也很靈活:C2可壁掛、可橫放作為中央聲道,也能搭配腳架與C18整合成中型落地喇叭,空間應用相當彈性。它不只適合做兩聲道系統(tǒng),也能擴展到多聲道劇院,靈活程度在號角系統(tǒng)中是極少見的。
我過去聽過不少“迷你號角”產品,但大多數(shù)都只是縮尺寸、降成本的做法。Colibri 不一樣,它是從結構、驅動、效率、DSP、系統(tǒng)整合一路從零開始設計,不是將大喇叭縮小,而是重新思考「小型系統(tǒng)該如何保留號角聲音的關鍵元素」。
Avantgarde 很堅持號角系統(tǒng)的傳統(tǒng),但更可貴的是它懂得加入現(xiàn)代的數(shù)位控制、模塊化結構與空間適配設計。Colibri 就是個融合過去與當代的產品,既保留了號角的瞬態(tài)、效率,又解決了傳統(tǒng)號角“不好擺”、“太巨大”、“不好調”的弱點。
我試聽了幾張熟悉的作品,包括肖邦的《鋼琴協(xié)奏曲》、約翰·科川的《Crescent》、還有馬友友的《Songs of Joy and Peace》。這些曲目風格跨度很大,前者是浪漫派古典,后者則是融合世界音樂與民謠色彩的跨界作品,中間還有一張硬核爵士。
如果系統(tǒng)本身的解析力不夠,這幾張碟聽起來會很割裂。但在這套系統(tǒng)上,它們展現(xiàn)出驚人的一致性,整個音場維度非常均衡,聲音從容又克制。特別是聽肖邦協(xié)奏曲時,鋼琴落鍵的重量感很真實,能感覺到演奏者在“講述”旋律,而不是“演奏”音符。這種情緒的連貫性是很難得的。很多系統(tǒng)聽這類作品時會顯得“零散”,但這里完全不會。
再來是Coltrane那張《Crescent》,我本來以為這么自由奔放的即興演奏在這個系統(tǒng)上會“收不住”,但意外地,它的細節(jié)展現(xiàn)反而拉高了音樂的情緒張力,鼓手的擦镲聲、貝斯的撥弦余震都被真實刻畫出來。這不是那種夸張的“高頻亮”,而是安靜又扎實的存在感。
最后是馬友友的跨界專輯,其中的人聲和大提琴交替出現(xiàn)時,空間感層層遞進,大提琴的弓弦摩擦不只是在“發(fā)聲”,而是能聽出琴腔的動態(tài)呼吸。
結語:
你如果過去聽過UNO、DUO,一定知道Avantgarde的風格是什么;但Colibri這一套,不僅是品牌風格的延續(xù),更是“號角思維的重塑”。它適合中小空間、串流播放用戶、注重視覺整合的家庭環(huán)境,也適合從傳統(tǒng)書架喇叭進階,想體驗純類比結構與高效率系統(tǒng)的發(fā)燒友。這種「小體積、高性能、現(xiàn)代感」三者兼?zhèn)涞脑O計,在號角界確實少見。
上一條: 方案推薦|登峰造極的影院系統(tǒng)Procella 13.8.10 Dolby Atmos 杜比全
下一條: 沒有了